原标题:加班文化为啥屡禁不止;媒体:打破“加班文化”桎梏不能靠热搜近期,一则网上聊天记录引发公众关注,据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成都区软件开发事业部员工疑似因领导安排清明节加班而怒斥领导,最终引发了同事集体辞职的事件。
【资料图】
该事件引起网络热议,多个相关话题连续登上热搜第一5日晚,CETC回复潮新闻客户端时表示,网传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并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但事情的真相仍需进一步观察和调查这次事件再次掀起了广大加班族的情绪。
历经多年反思和探讨,加班问题依然没有被彻底解决其根源在于一个悖论:加班既成为许多求职者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也成为许多企业一种普遍的用工制度为何加班文化屡禁不止?原因在于政策、企业利益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多重因素。
首先,政策并没有完全取缔加班《劳动法》规定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但是容许在法定工作时间范围内加班,并且对于需要进行特殊紧急工作的单位,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增加工作时间《劳动合同法》规定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协商延长工作时间和加班,并且有些劳动合同也将加班费与工资系统特别约定。
政策的存在虽然不至于鼓励加班,但却没有完全禁止加班制度的使用
其次,企业经济利益也促使其实行加班制度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需要提供相对更多隐藏在表面之下相对的收益、安全和保障而企业肯定会优先考虑利益,尤其是那些低技术含量、长流程、大规模的行业,加班可以大大提高产能和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最终提高竞争力。
从企业的利益角度出发,加班也是一种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发展方式
执法部门亦不能“不告不理”,只接“上门官司”,在畅通举报途径的同时,更应主动出击,落实落细常态化监管,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倒逼企业不敢加班、不想加班司法机关则应在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件中,以法律监督、司法裁判的方式为劳动者撑腰,并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传递积极信号,彰显公平正义。
再者,加班文化天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吃苦耐劳、功成名就”和“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存在交叉之处加班反映了个体的认真、努力程度,从而获得升职加薪、业务成就等方面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加班也是与同事、领导建立联系的载体。
在中国这样的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社会,加班还能建立起对企业特别是对工作团队的归属感加班文化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其中的复杂性,包括政策、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多重因素要持续采取反加班措施,必须具备全面的思维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并需依托国家政策环境和企业利益调整机制慢慢步入正确的正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解决加班文化带来的弊端,创造更好的劳动环境,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付出所换来的权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